

忻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徐梦洁
科研反哺教学 青年学术带头人诲人不倦

(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 图片由忻州师范学院团委提供)
本报记者 陈晓平
忻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徐梦洁自2020年入职以来,一直扎根在教学与科研一线,以“药食同源”中药为研究核
心,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与功能食品研发领域,注重科研反哺教学,在基础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
优异成绩,曾获“山西省高等院校青年学术带头人”“山西省创新优秀博士后”“忻州师范学院青年学术带头人”
等荣誉称号,展现了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风采。
组建研究团队 积极探索开发
徐梦洁致力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天然活性成分的研发,揭示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机理。面对
全球老龄化背景下阿尔茨海默症防治难题,为了突破传统中药成分不明的技术瓶颈,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积极
探索,并建立III级精准药效物质筛选体系,利用时空分辨组学技术融合多重药理学、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技术,进
行 “疾病表型—细胞—基因—靶点蛋白—药效分子”多层次网络的构建。该项目在山西省博士后创新大赛决赛中
获得了优秀奖,这一成绩充分肯定了其在科研创新领域的重要价值。
药食同源类中药品种来源宽泛,化学成分复杂,其质量控制问题尤为重要。徐梦洁立足山西特色资源,力求
构建 “基础研究—质量评价—产品开发”全链条研发体系。针对沙棘、萱草花等药食两用资源,建立了包含12种
活性成分的图谱质量控制标准,并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开展创新性研究。同时,针对山西特有的植物,开展药食
同源中药活性成分筛选,建立起从“多化学成分评价”到“多药效成分评价”的新型评价体系,致力于为中药现代化
研究提供新思路。
作为忻州师范学院青年学术带头人,徐梦洁组建了院级科学创新研究团队,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食同源品
的开发、新型生物材料的开发、天然活性成分的筛选、含量测定以及食品工艺的研发。2024年,团队共获批3项省级
课题、1项市级重点项目,发表学术论文5篇。
创新育人模式 培植科研新苗
作为高校教师,徐梦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,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。她始终
以学生为中心,坚持贯彻“科研反哺教学”理念,构建了“课堂—项目—竞赛”三维学生培养体系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。
徐梦洁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,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为进一步提升
教学效果,她引入项目驱动、混合式教学等新颖教学模式,创造更加开放、互动的课堂氛围。她还将个人科研成果和
学科前沿热点融入课堂讲授,引发学生思考,鼓励学生参加竞赛。
在培养学生过程中,徐梦洁实施“阶梯式”科研训练体系,即通过课间时间科普激发大一学生的科研兴趣,为
大二学生开放部分科研实验培养基础技能,鼓励大三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,申请并实施创新创业项目。
不仅如此,徐梦洁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。她指导的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荣获省级三等
奖1项、优秀奖1项。此外,还成功申请并立项省级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。通过多维度的支持和引导,
不仅帮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就,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科研探索提供了指导与帮助。
矢志科研报国 诠释使命担当
徐梦洁努力将个人发展融入教学与科研领域,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使命担当。尤其是在天
然产物功能因子的研发领域,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定力深耕细作。她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,为完成中药活性功效因子
提取实验,曾在实验室连续值守30个小时。
近年来,徐梦洁展现了优秀的科研能力,不仅为忻州师范学院生物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,也为学院的教育
和科技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从普通女孩到青年学术带头人,徐梦洁用10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教育者和科技人的使命担当。目前,她主持
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,省部级项目3项,院级项目、市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横题项目各1项,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
核心期刊10余篇,授权专利1项;同时,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,并获得省级三等级,立项
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1项。
“科研就像山西的老陈醋,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酿出真味。”徐梦洁表示,未来,将继续深耕教育领域、药食
同源领域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把教学放在心头上、将论文写在三晋大地上。

(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山青忻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