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化雨润心田:我的教师引路人
一、初遇引路人:照亮教育征途的明灯
初到河曲县唐家会学校实习支教时,教学楼前的老槐树还未长新叶。作为支教生,面对陌生的教学环境和即将开启的教师生涯,我既期待站上讲台的那一刻,又因缺乏实战经验而倍感忐忑。就在这时,七年级语文教师李俊霞老师走进了我的视野,她步履轻快地穿过走廊,手中抱着一摞教案,嘴角挂着温和的笑意,那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照亮教育之路的第一盏明灯。
初见李老师,她身着素雅,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从容与优雅。二十年的教龄却未在她身上留下丝毫职业倦怠的痕迹,反而沉淀出一种独特的教育智慧。第一次旁听她的语文课,教室后排的我瞬间被课堂氛围所感染。当讲解《背影》时,她播放了一段老电影片段,让学生观察父亲的细微动作,随后轻声引导:"同学们,文中的'攀''缩''倾'三个字,藏着父亲怎样的爱?"学生们纷纷举手,从文字中解读出深沉的父爱。而在讲解古诗词时,她更将音乐与绘画巧妙结合,教《山居秋暝》时,教室响起悠扬的古琴声,黑板上渐渐勾勒出清泉石上流的水墨画,学生们仿佛穿越千年,与王维一同感受辋川别业的清幽。这种将知识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的教学方式,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。
二、立德树人: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实践
(一)课堂中的品德浸润
李老师的教育哲学中,"教书是手段,育人是根本"不仅是一句口号,更化作了日常教学的点滴实践。每周一的班会课,她的教室总会传出热烈的讨论声。在"尊老爱幼"主题班会中,她组织学生采访家中长辈,收集老物件背后的故事。当学生小王颤抖着展示爷爷抗美援朝时的勋章,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,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。而在"诚信"主题活动中,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"无人售货角",让学生自主购买文具并登记金额。一个月后盘点时,竟分毫不差,学生们用行动诠释了诚信的力量。
这些德育活动不仅局限于班会课。讲解《论语》选段时,她会结合校园生活引导思考: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',当同学不小心打翻你的水杯,这句话能给我们什么启示?"学习《敬业与乐业》,她带着学生观察食堂阿姨凌晨备餐的身影,让孩子们理解平凡岗位中的坚守。德育如春雨般浸润课堂,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完成价值观的塑造。
(二)心灵的守护者
在李老师眼中,每个学生都是需要被呵护的种子。当小雨因父母离异变得沉默寡言,甚至开始抗拒上学时,李老师开启了长达三个月的"心灵守护计划"。她不仅利用午休时间为小雨补课,更悄悄在她的课桌里放上绘画本和彩铅,附上鼓励的便签:"听说你画的星空很美,老师期待能看到更多作品。"得知小雨晚上常独自在家,李老师主动联系社区志愿者,为她安排课后托管服务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,李老师邀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展团体辅导,巧妙地将小雨的经历改编成匿名故事,让学生们共同探讨如何面对挫折。在一次班级绘画展览中,小雨的《破茧成蝶》惊艳全场,画中灰暗的茧逐渐裂开,五彩斑斓的蝴蝶展翅欲飞。她在画作旁写道:"是李老师教会我,再黑暗的夜,也会有破茧的光。"
三、教育创新:坚守与突破并存的教学探索
(一)教研改革的先行者
在数字化教学浪潮中,李老师展现出惊人的创新魄力。她牵头成立学校首个跨学科教研组,打破学科壁垒,开发出"跟着古诗去旅行"特色课程。当讲解岑参的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时,她联合地理老师制作课件,让学生"置身"于天山脚下,感受"千树万树梨花开"的壮美;解读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历史老师带来战国时期的地图,与语文教学共同还原渑池之会的历史场景。
这些创新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,更在全县教育系统引发关注。在一次教研成果汇报会上,李老师展示学生制作的"古诗中的地理密码"手抄报,从《敕勒歌》的草原地貌到《望庐山瀑布》的地质奇观,图文并茂的创作让与会专家赞叹不已。她常说:"教育要与时俱进,但不能丢失育人的温度。"
(二)青年教师的成长导师
作为实习教师,我在教学设计上曾陷入"照本宣科"的误区。李老师发现后,没有直接批评,而是邀请我参与她的备课过程。深夜的办公室里,她指着教案本上的批注耐心讲解:"这个知识点可以联系学生周末爬山的经历,地理概念就不再抽象。"为了帮助我提升课堂互动能力,她设计了"角色扮演"训练——让我扮演学生故意提出刁钻问题,她则现场示范如何引导解答。
在筹备"地球的圈层结构"公开课时,我因课件制作陷入瓶颈。李老师连续三天陪我修改到深夜,建议将圈层结构类比为"地球的生日蛋糕",用不同颜色和质地的材料制作模型。公开课当天,学生们围着模型热烈讨论,校长在评课中特别提到:"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,正是我们需要的教学创新。"
四、师者仁心:无微不至的关爱与言传身教
(一)生活中的守护者
李老师的办公室抽屉里,永远备着创可贴、退烧药和针线包。她发现学生小林衣着单薄,当天下午就送来崭新的羽绒服;盛夏时节,她自掏腰包为教室装上遮阳帘,还为每个学生准备了清凉薄荷糖。这些细节背后,是她对学生需求的敏锐洞察。
留守儿童小磊的转变更见证了她的爱心力量。刚入学时,小磊浑身散发着叛逆气息,常与同学打架。李老师没有简单批评,而是默默观察他的行为模式。当发现小磊对航模感兴趣,她立即为他买了一个航模;得知小磊周末无人照料,便邀请他到家中吃饭,教他烹饪简单菜肴。如今的小磊不仅成绩进步显著,还成为班级航模社团的负责人。
(二)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
李老师的教案本堪称"教育手记范本"。泛黄的纸页上,除了工整的教学设计,还有她摘抄的教育名言、学生课堂表现记录,甚至夹着参加家庭教育讲座的听课笔记。去年教师节,学生们偷偷翻看过她的教案,发现她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,记录着从课堂发言到情绪变化的点点滴滴。
她的节俭与慷慨形成鲜明对比。自己的眼镜腿用胶布缠绕着继续使用,却悄悄为贫困学生缴纳校服费用;午休时间常看到她在电脑前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,还主动分享学习心得给年轻教师。当学生问她为何如此努力,她指着窗外的老槐树说:"树要长得高,根就要扎得深;老师要教得好,就要不断学习。"
五、家访之路:连接家校的温暖桥梁
每个月的第三个周末,李老师的日程本上总会标注"家访日"。她骑着电动车穿行在乡间小道,车篮里装着学生的作业和小礼物。在学生小张家,她发现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产生厌学情绪,不仅联系公益组织提供心理援助,还协调学校减免学杂费;面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,她自制图文并茂的"家庭教育指南",用方言耐心讲解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。
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走访辍学边缘的学生小陈家。当得知孩子因父亲患病需照顾而打算辍学时,李老师多方奔走,为陈家申请了临时救助,联系镇上的职业培训学校为小陈母亲提供技能培训。如今,小陈的母亲在镇上的超市工作,小陈也重拾书本,成绩稳步提升。李老师常说:"教育不是孤岛,只有家校社协同发力,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天。"
六、传承与践行:教育精神的延续
实习即将结束,校园里的老槐树在风中沙沙作响。李老师将她珍藏的《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》赠送给我,扉页上写着:"愿你永远保持对教育的赤诚,做学生生命中的光。"这句话成为我教师生涯的航标。
如果未来我有幸成为一名人民教师,我将沿用李老师的"成长档案"方法,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;尝试将跨学科教学。每当遇到教学难题,我仿佛能看到李老师鼓励的目光,耳边回响着她的教诲:"教育没有捷径,唯有用心耕耘。"
在收到小雨的纸条时,其中写道:"李老师教会我如何面对困难,而您让我知道,这种温暖的力量正在传递。"那一刻,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教育的意义——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承,更是精神的接力。未来的教育之路,我将以李老师为榜样,用爱与智慧浇灌每一颗幼苗,让立德树人的种子在更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。